书写沧桑变化 讲述榆林故事: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23届毕业作品答辩会圆满结束

作者: 滕文莉 审核: 樊文军 终审: 贺智利 发布时间: 2023-05-30 次浏览 背景颜色:

5月28日,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23届毕业作品答辩会在我校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拉开序幕。本次答辩特邀榆林传媒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呼东荣、陕西广播电视台榆林站采编部主任王国师、华商报榆林记者站站长郝锦龙、国能神东煤炭新闻中心副总编刘鹏、著名摄影师苏宝利担任评委。

榆林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樊文军对来参加答辩会的业界评委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说,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自设立以来,构建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与地方经济文化高度互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自2019年启动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以来,已有100多位学生选择了毕业设计,多部毕业作品在榆林传媒中心、陕西省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和自媒体刊发、播出、转载,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媒体专家的广泛好评。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聚焦陕北能源、基础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选题,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成人礼”,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同学通过毕业作品历练、成长,成为真正的新闻人。

此次毕业设计作品答辩主要分为作品展示、评委提问、小组作答三个环节。4个小组共15名毕业生参与答辩。

《煤海弄潮——神府煤田发现四十年系列观察报道》站在历史的时间轴上,通过不同视角和维度记录陕北人“掘断穷根”,成为世界能源新都的四十年的蝶变过程。

《30年嬗变——榆林石油小镇系列调查报道》聚焦曾因石油开采盛极一时的石油小镇青阳岔,书写小镇三十年的波澜壮阔,讲述曾经的石油投资人与石油工人的命运沉浮与奋斗精神。

《当我离开学校——乡村脱轨少年不完全记录》关注榆林佳县乌镇、定边县张崾先镇离开学校的少年们,从家庭、工作、感情等方面探寻这些步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如何选择和看待自己的人生。

《锻石精雕 守身护灵》用镜头讲述陕北炕头石狮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雕刻技艺与文化内涵,通过聚焦炕头石狮子的技艺传承人与收藏家、保护者等,寻找这一古老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


《煤海弄潮——神府煤田发现四十年系列观察报道》

小组名称:感“炭”号

成员:白小宇 邱明媚 张露 焦雨婷

指导老师:苏晓暹 王潇


《30年嬗变——榆林石油小镇系列调查报道》

小组名称:咕嘟咕嘟“淌”赢

成员:周静超 杨静芸 杨诗雨

指导老师:滕文莉 杨程茜


《当我离开学校——乡村脱轨少年不完全记录》

小组名称:草草小纵队

成员:张佳严 庆玲

指导老师:苏晓暹 王潇


《锻石精雕 守身护灵》

小组名称:狮出有名

成员:任池 廖奕然 王伟栋 邵睿 彭伟杰 李冬阳

指导老师:张妮娜 郭小平


评委在答辩结束后的发言与点评

榆林传媒中心副主任呼东荣:

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选题好,在面临采访难的情况下,敢于触及人的命运。希望以后的毕设作品拓宽报道体裁,将触角延伸到更多需要关注的城镇。

陕西广播电视台榆林站采编部主任王国师:

毕设作品观照了边远山区的农村教育现状,观察点选取得当,学生采访扎实,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践行的“四力”:眼力、脚力、脑力、笔力。希望同学们可以带着更多问题,采访更多的人,不断打磨稿件,再出凝心聚力、鼓舞士气的力作。

华商报榆林记者站站长郝锦龙:

作为已经毕业的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学长,看到毕设这种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形式,非常惊喜。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大家加油。

国能神东煤炭新闻中心副总编刘鹏

学生在短时间之内能获取大量素材,找到众多采访对象,是非常不容易的。最终呈现出这样的作品是不简单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希望大家今后打开采访思路,做一名头脑冷静、富有思想的行动者。

著名摄影师苏宝利:

视频小组作品完成的难度大,考验学生的全面能力,几乎用到了所有的电视拍摄制作手段。希望今后的影视作品可以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呈现精品。

扎根榆林土地,汲取新闻力量。毕业设计做到第五年,每一次聚光灯下的展示与答辩,都凝结着学生无数个奋斗的日与夜,倾注了老师们的殷殷期盼与心血。在文字里,在图片中,在影像里,穿越过去与未来,讲述时代的沧桑巨变,观照个体的命运与悲欢。以新闻人的名义,怀着赤诚与热望,我们会走得更远。毕业快乐,梦想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