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峰:拒绝做一个平庸的人
引言
十月的蒙古草原,天蓝草黄,大青山在车窗外或远或近,连绵起伏……
抵达内蒙古师范大学时,已是华灯初上。凉气袭人的夜幕下,校友高云峰翘首以待,高大挺直的身材,一脸的微笑透出平和与善良。在榆林学院中文系赴内蒙古师范大学考察期间,他不辞辛劳,一直陪伴着母校的老师们,还要接纳我唠唠叨叨的采访,我的心一直被感动着。
座谈会上,一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校领导对我说:“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用这四句话来形容高书记十分贴切。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想起来时路上榆林学院文学院院长贺智利的话:“我还从来没听过一个人能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讲得像高云峰讲的那样好”。校领导的话和贺院长的话于无形中叠加在一起,我感受到了这个人的厚度和高度。回忆起母校榆林学院,高云峰深情地说:“三十年前的榆林学院没有高楼大厦,是名副其实的沙漠上的大学,两座教学楼像航行在沙海的孤舟,低矮的窑洞与陕北人的朴实无华相得益彰。但那儿有我爱不释手的读不完的书,有循循善诱的恩师,那儿实现了我梦牵魂绕的大学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崇德尚智的校风滋养了我……”
从一个贫穷苦难的农家孩子,到如今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自治区纪委委员,硕士生导师,其间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历程?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说,人生的幸运,首先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降生在合适的家庭,即时间、空间、人间的优化组合。而他,却是“三间”非常错误的组合:中国最贫困的年月,陕北最偏僻荒凉的山村,父母即将离异的6口之家。
1962年4月,高云峰出生在神木县花石崖镇高念文村。童年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全家人所有的活动都为解决“吃”而奔忙。他的任务有三项:从春天开始喂一只小羊羔,直到冬天喂成大羊;到山上砍柴,供全家人烧火做饭;每天拾两趟粪,早晨拾猪粪、狗粪,中午羊出坡时拾羊粪。这三项任务始终伴随着他的童年、少年。他说,繁重的劳动并不是令人最痛苦的,让人窒息的是,无论你付出多大的艰辛,都甩不脱怕饿死、怕冻死、怕当乞丐的恐惧!
他从初中开始,离家外出读书,算是开始了正规的上学生活。但是,那时的学校走所谓的“五·七”道路,半工半读。脱离家务劳动的他又开始了社会劳动,抱砖坯、垒院墙、修梯田、割麦子……那个年代的建设性劳动和农活几乎都干过。十四五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却是体力劳动繁重,营养差,身体瘦弱,满脸长癣。春天一场病,冬天一场病,一病半个月,没钱买药,全凭硬扛,能够活命,全靠“命拽”。
如今的他平静地回忆这这些往事,略带酸涩的语调显出几许苍凉。他说,到学校上课,九点以后就饿得支撑不住了,身体飘飘忽忽,脑子虚虚幻幻。1978年、1979年给他的记忆除了熬夜苦读、饥饿外,其他的人和事几乎一律空白。
1979年,他考上榆林师范。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神木县教研室工作。有了工作,从此走出了饥饿,但并未走出贫困。他每月44元钱,要给母亲生活费,要供弟弟上学,还要积攒自己再上学的学费,怎么够呢?直到1991年,他参加工作已有十个年头,刚刚还清了结婚的债务,又欠下修房子的债务。贫穷像影子一样跟在他的身后,理想、志向、对未来的设计都逃不脱这根绳索的捆绑。1993年,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他毅然下海,辞去了苦熬十年才换来的榆林行署体改委综合科科长的工作环境和职务,创办了神府开元实业有限公司,开始了经商的历程。他说:“其间的艰辛、屈辱、危机,甚至危险真是一言难尽!”
可就是在这样贫穷的年代里,母亲善良勤劳的品格给了他无声的教育。
他回忆说,儿时的冬天感觉总是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乞丐分外多。没有饭吃的农民要趁农闲外出糊口。每当这样的冬天有乞丐到他家的门口,不管这个乞丐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也不管这个人是破衣烂衫还是臭气扑鼻,他的母亲一定要把人家热情的请进家,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饭。他说母亲从来没有告诉他这就是善良,可是,母亲的行为在他心灵里种下了人要怜悯人、理解人的善良种子。他的母亲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教育子女的大道理讲不出一句,但却是十里周围公认教子有方的母亲。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从早到晚都是不停地劳作,白天跟生产队干农活,晚上为大人孩子缝补衣服做鞋袜。长期劳累加上煤油灯下熬夜,患上严重的支气管炎,所以一边干活一边咳嗽成了母亲的常态。母亲勤劳不辍的身影,为子女为家庭洒汗、洒泪、洒血的苦难,深深地刻在儿时的心灵!不学习、不努力,没有出息何以报效母亲?这种自悟,这种自育,这种底蕴十足的内动力,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他从母亲无言的身教中获得的,任何说教难以比拟。
认准一条路,知识改变命运
他最宝贵的读书时间、记忆的黄金时期,都让打草、砍柴、拾粪占据了。所幸的是,生活的贫困,条件的恶劣始终没有泯灭他对阅读的渴望,对书籍的喜爱。小时候他家里有几个纸瓮,用来储藏米面之类粮食。纸瓮的外层是用旧书、旧报糊的,那些字由于裱糊,字不连句,段不成章。可是,这些文字似乎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他。从认识字开始,他就不厌其烦地阅读上面的文字。纸瓮放在凉房里,阅读的条件可想而知。有时为了读上面的字,他的额头上、鼻尖上蹭的全是灰。有一年冬天,他在凉房读纸瓮入了迷,竟然把手脚都冻了。
可是就是再努力,对他这样一个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求学之路注定要充满曲折艰辛。1978年,他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制度。可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怎么考?好在大家都一样,而他,则有比别人更强烈的改变贫困的愿望,也强烈地意识到要改变贫困唯此一考!于是,他开始了拼命地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有什么方法,更奢谈不上效率,只有一腔热情拼时间、拼吃苦。每天晚上,他都要到一两点才睡。有时熬一整夜,瞌睡了,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饿了,只能喝一碗开水冲酸梅粉。课堂上总是又累又饿,感觉身体飘飘忽忽,脑子虚虚幻幻。
经过奋力一搏,79年考上了榆师,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供弟弟上学,一边复习,一边攒自己再上学的钱。上一所本科大学读中文系是他最美的梦想。可是,3年过去,他准备好了考试,却没有攒够上学的钱。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可以带薪上学的陕西教育学院中学教师进修班(设在榆林高专),圆了自己上大学学中文的梦。大专毕业后,他边工作,边参加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的自学考试,取得了自考大学本科学历。由于中学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他没有学过英语,所以也不敢奢望考研。但是到了21世纪,他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有硕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激发了他考研的欲望。2002年,他参加了教育硕士考试,其他科目全部上线,只有英语未上最低线,只有28分。这对他的打击可真不小,于是暂时收起了考研梦。2004年,他调到准格尔旗当了副旗长后,分管招商引资,深深感到不懂经济不行,所以,他又开始读经济类的书籍,同时备考内蒙古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2005年,他参加了考试,并如愿以偿,榜上有名。
2006年5月3日,对他来说,是特别难忘的一天。这天他坐在了内蒙古大学经管楼的206室,成了一名读MBA的学生。看着班里平均年龄比他低十岁的同学,他一点不感到难堪,知道自己为此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由此无比珍惜这晚到的幸福!克服工作的繁忙、知识准备不足的压力,他加倍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业。2008年7月10日,已是46岁的他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穿上了硕士服,戴上了硕士帽。
从中专生到专科生、本科生,再到硕士生,一条求学的路,也是走出物质贫穷与知识贫乏的漫漫长路。他说,他深深体会到,学到的知识越多,就越感到自己仍很贫乏,尽管自己成了大学的党委副书记,成了教授,发表过几十篇文章。但是,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文明的脚步一刻也未敢停下。
2015年6月18日,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学习之与我们永远没有毕业。求知原本是人类追求光明的旅程,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层出不穷,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促使我们跟紧时代的步伐,因为淘汰我们的是时代而非竞争对手。因此,要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精神追求。只有学习的成功才有人生的成功;只有学习的精彩,才会有人生的精彩!
这不是领导的一番空话、大话,字字句句是他心灵体验过,见证过的真言,发自肺腑,读书对他来说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享受,再忙再累每天都要阅读是他多年坚持的生活习惯。
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庸的人
他自认为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贫困的人。但是,他坚决拒绝做一个平庸的人。他说,当教师要当出特色,做干事要兢兢业业,做商人要靠智慧、靠知识赚钱,做领导无论大小一定要干出政绩。
1995年7月,他结束下海经商的生涯,调神华集团神府公司子校任校长,主管一个有100多名教师、1500多名学生的学校。上任伊始,他没有按已有的成规去做校长。为了创新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他潜心钻研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著,外出考察上海、山东、北京等名校的办学经验。他结合矿区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助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以此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帮助教师事业成功,帮助学生学业成功;教师的成功体现于帮助学生学业成功、健康成长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学生的成功是获得知识、健康、自信,成为聪明人、健康人和文明人。“助人成功”的理念构建了学校的和谐发展,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取得了显著实效。在他任校长的5年中,子校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曾连续4年获神木县第一,成为神木县的名校。
1999年,他调任神华准能公司教育处处长。教育处管理着4所幼儿园、3所小学、2所中学。利用准能教育自成体系的优势,他提出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综合改革教学方法的思路。经过几年努力,准能的高考生上本科线的人,由1999年的13名,到2003年增至100多名;2008年,有6名原准能一、二中的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成为当地破天荒的新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率达90%,一大批教师被授予鄂尔多斯市乃至自治区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准能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期,成了鄂尔多斯市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团体。2004年企业教育移交地方,他也被调到地方,任命为准格尔旗副旗长,分管公安、司法、招商、旅游。按照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他所分管的公安、司法、普法工作连续三年获鄂尔多斯市实绩考核一等奖,他也被评为全市“学法用法先进个人”。2006年,自治区在全区公开招聘副厅级领导干部。面对机遇和挑战,他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干部组的招考。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与综合考核,他在报考这个组别的全区1280名处级以上干部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被录用的五人之一,被任命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新的工作岗位,新的起点,也是新的考验。秉承不做一个平庸人的理念,在新的事业面前,他决心通过努力,为这座老校园带来新气象,他和党委一班人锁定了升格本科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2009年教育部批准集宁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后的校名为集宁师范学院,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9月,他担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他说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他人生的第九个站点,在又一个新的起点上,他丝毫不敢放松,在“勤学”中开眼界,在“勤思”中提能力,在“勤用”中增经验,用学习的“厚度”提升担当的“强度”。从2012年起,他每年在全校处以上干部中作警示教育讲座,以案明纪,以案说法。他的警示教育讲座已小有名气,仅2015年就在校内外讲了十多场。2014年以来,按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思路,应用“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他主持研制“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科研经费、校企管理等九个领域的重点环节关键部位进行监管。通过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公开权力运行,让与该项权力利益相关的人参与监督,参与评价,让权力在阳光公开下行使。经专家评审,内蒙古师范大学廉政风险防控信息管理平台软件获得2014年校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高校纪工委向全区高校推广。
他从2009年开使就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在《前沿》、《集宁师专学报》、《中国高教探索》、《实践》、《科学研究月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哲学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获中国教育家协会《中国高等教育探索》优秀论文一等奖;《领导干部学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下功夫》获《科学研究月刊》优秀论文奖;论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树人立德全过程》被评为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
贫困但不贫乏,平凡但不平庸,艰难困苦,永不言弃,努力做一个于国、于民、于家、于友有益且有用的人。这是他历久弥坚、永不更改的人生信念。
结语
告别草原的那天,天空分外的蓝,暖阳普照,高书记和妻子挥手向我们道别,透过车窗,望着他们夫妻并肩站在艳阳下灿烂的笑容,于挥手之际不禁泪湿眼眶,想起高书记两天来的辛劳陪伴;想起妻子贺春芳席间朗诵写她俩的爱情诗《今生有缘》的情景;想起贺春芳微信首页封面相片:和高书记手牵手欢蹦在一望无际草原上,似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想起榆林高专物理系七九级的刘亚丽在《我的大学》里的话:春芳古灵精怪、外秀慧中且善解人意,深受众多男女生喜欢爱戴。她的乒乓球打得十分了得,是学校各种擂台赛上的常胜将军,她写得一笔好字:仪态万方、灵秀大气,字如其人。她留有两条及至臀部的大辫子,她的辫子均匀有致、乌黑发亮,非常养眼。她甩着大辫子走来走去的动人身姿,构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情与事业,鱼与熊掌,他兼得,还有一双美丽聪颖学有所成的女儿,近乎完美的人生为其所有!
是的,曾经的他永不言弃,一路爬坡,历尽坎坷,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今的他一如既往,努力着,前进着,浑身散发着闪光的智慧。他给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职工作题为“家庭教育的智慧”的讲座中说:只有成为智慧的人、文明的人、健康的人,才会成为真正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
拒绝平庸,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他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