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万献初教授为我院师生作《< 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学术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5-12 次浏览 背景颜色:

2021年5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在榆林学院逸夫楼报告厅为榆林学院的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报告,题目为《<说文解字>与中国文化》。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511230613

万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说文》学、音韵学、音义学以及古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在这次讲座中,万老师从“榆林”二字讲起,分析了“木”及由“木”组成的“本”“末”“未”“朱”“森”等字,同时对“榆”“林”二字的造字结构和文化意义进行阐释。万老师认为,“榆”左边的形旁“木”表示树,右边的“俞”既是声符,同时又可以表示一定的意义,即用刀把榆树刻成舟来划水。“林”是会意字,表示很多树。由此推知,榆林这个边塞古城曾经有很多榆树。万老师还分析了一些象声造字的例子,如“狗”“鸡”“鸭”“鹅”这几个字,其中的形旁表示字的意义类属,与犬、鸟有关,剩下的声旁即象声符号,与动物本身的叫有关,如小鸡的叫声“叽叽”、小鸭的叫声“嘎嘎”就与“鸡”“鸭”二字的读音相近。这个观点比较新颖,引起了同学的热烈讨论。讲座中,万老师与学生互动良好,现场气氛非常轻松、愉悦。通过万老师的说文解字,同学们了解了很多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知道了文字的真正定义,“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511230605

讲座后,万老师与文学院汉语教研室的老师进行了座谈。他了解了汉语教研室几位老师的情况后,针对几位老师目前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他指出,地方院校的课题申报应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从大处着眼,结合地方文献,做出有特色的成果。这为老师们的课题申报和研究指明了方向,老师们表示收获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