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文学院2019届新闻专业毕业作品答辩会圆满结束
2019年5月25日上午8:30,榆林学院文学院“2019届新闻专业毕业作品答辩会”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拉开序幕。参加本次答辩会的答辩组老师有: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尹连根老师、榆林传媒中心副主任呼东荣老师、榆林传媒中心社教部主任刘维斌老师、文学院新闻学教研室主任苏晓暹老师、文学院张妮娜老师、滕文莉老师、郭小平老师、王潇老师、杨程茜老师、康梦煜老师;莅临本次答辩会的各位嘉宾有:榆林传媒中心电视社教部副主任祁晓坤、文学院院长贺智利教授、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任建宏、教授教务处副处长陈晓辉老师、榆林传媒中心电视新闻部记者贺源、文学院樊文军老师、数学与统计学院刘政龙老师;2016级、2017级、2018级新闻学专业全体同学参加学习。
榆林学院文学院院长贺智利为答辩会致辞,贺院长首先代表文学院对到场嘉宾致以真挚感谢和热烈欢迎,他表示文学院自2006年开设新闻学以来,一直秉承院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此次答辩会将会是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的里程碑,它对学生为期四年的新闻知识与实践做了一个综合性总结,利于学生多种方式展现自我,发扬务实精神,将追求与热爱直观呈现,是学业诠释的一份成人礼,也是踏入社会开启工作生活的挑战书。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四年实践与理论并进的学习,参加论文答辩的三组毕业生准备充分,等待大学期间最后一场实战性的“考试”。答辩开始,马不停蹄小组以《巨响之后——“7.16特大爆炸案”十八周年重回马坊》为答辩主题,将目光聚焦在爆炸18年后的马坊,通过对炸药生产的来龙去脉、失去孩子的母亲们、一个重组家庭的日常的叙述,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记录现在真实的马坊样貌,尝试拼接出马坊爆炸后的这十八年。接着希兰花小组从“扶贫、扶志、扶智”六个字出发,呈现了榆林学院从“象牙塔”走向“贫困村”的扶贫纪实,记录了高校教师亲自参与的扶贫战役背后所隐藏无数的辛酸、泪眼与险阻。最后千锤百炼小组以纪录片的形式,带来了一场视听结合的文化盛宴,影片从老街银匠杨伟慧的日常生活出发,用镜头语言结合解说词的形式,通过表达制银工艺的精湛与蒙古头饰的魅力,真实地记录了杨伟慧作为手艺人的坚守,并一步一步引出杨氏银匠的五代传承与坚守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家族百年制银的辉煌与艰辛。
在答辩过程中,老师们问题富有针对性,紧贴毕业生作品答辩内容,毕业生三个组按照答辩流程,把握老师提问要点,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先后对老师们提出的答辩问题做了有序详细的陈述。
答辩会结束之际,首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尹连根老师做了会议点评,他表示此次毕业设计答辩会让他感受颇深,同学们热情、不畏难和敢吃螃蟹的精神是现今社会诸多学子身上所缺失的,老师们可贵的奉献品质也值得赞叹。同时他也点出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细节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继续再接再厉,注重历史学和社会学书籍的学习,体会到毕设的意义在于毕设之外的意义。
接着,榆林传媒中心副主任呼东荣老师在点评中讲到,参加此次毕业作品答辩会让他深受感动,毕业生作品体裁和特点的呈现,充分发挥了所长,第一次毕业作品设计,新闻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最好的创意和想法,震撼人心。他希望毕业生们今后工作中可以注重历史厚重感的学习,一直坚守新闻初心,再接再厉。
榆林传媒中心社教部主任刘维斌老师表示参与此次毕业作品答辩会深感荣幸,毕业生们新闻作品选题合理,内容引起反思,技术应用恰到好处,与以往的答辩会场不同,视听全方位呈现新样貌,视频的拍摄处理甚至达专业水平,但也指出毕业手册部分细节还需要细化处理。
教务处副处长陈晓辉老师用“学习”、“创新”和“惊喜”三词总结概况了此次毕业设计答辩,他表示从同学们身上看到了榆林学院学子乐观和坚韧的闪光点,文科生毕业答辩也是一种创新,呈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也让他对新闻专业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同时也建议毕业生们可以在校园的各处走一走,同校园做最后的告别,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社会生活,开启职业生涯。
至此,榆林学院文学院“2019届新闻学专业毕业作品答辩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