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常宝教授应邀为我院硕士生导师作专题培训
2024年12月19日下午,我校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中学语文古文理解的几个问题”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樊文军主持,文学院副院长冯涛、张子华及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汉语言文学专业部分学生参加讲座。
讲座开始,过常宝教授通过文化传承引出古文学习问题,指出文化传承与古文学习有很大关系。过教授认为,虽然古文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但学生对古文却缺乏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教材编选的问题,也有中学老师自身问题。过教授分文化情境、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差异四个方面对古文理解进行了实例阐释。
过常宝从《曹刿论战》的文化情境入手,指出理解文章需回归时代背景与人物特性,不能只看文章表面,进而得出《曹刿论战》的文化内涵不应是“以弱胜强”,而应是“不应恪守礼法,要与时俱进”的结论。过常宝教授又通过阐述《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记承天寺夜游》“水月意象”、《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化背景以及《登泰山记》中的地质文化,指出文化情境、文化知识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过教授强调文化理解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理念与文化因素,不能仅凭主观理解。
文化理解和文化差异同样是理解古文的关键密码。过常宝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向大家说明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自然之道,他通过层层分析指出,庄子在辩论中两次偷换了概念,变换了惠施的命题,从而将自己从逻辑困境中解脱而出,庄子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是诡辩,而非逻辑推导。过常宝又通过《愚公移山》《过秦论》与《窦娥冤》等举例强调,要注意古今文化差异,对于古文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及经验不应该全盘接受,而要进行辨析和选择。中学教师要善于根据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因势利导,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古文。
关于教材问题,过常宝指出,如今的语文教材过多地强调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材内容的编写问题,而教师以完成任务式教学为目标,导致学生与古文渐行渐远,这或许是问题的根源。
最后,樊文军就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指出,大家要回归文化本身,认识到文化在理解古文中的核心地位,不能让文字限制视野,也不能过度解读文本内涵。学习语文不能拘泥于字词,脱离历史文化情境,削弱古文中的文化内涵。樊文军鼓励大家要学习过常宝教授的质疑精神,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过常宝简介:
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河北大学副校长,并任中国香港教育学院、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入选2017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等职。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种,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文献的话语方式及文体研究、楚辞研究、诗词释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