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团建设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文铭党史 人物篇|李硕勋:“人民的坚强战士”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1-08 次浏览 背景颜色:

李硕勋(1903年2月23日-1931年9月5日),男,汉族,原名开灼,字叔薰,出生于四川省庆符县(今属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毕业于上海大学,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

人物生平

李硕勋,又名开灼、叔薰、李陶,1903年2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庆符县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918年,他在庆符县立小学毕业,考入宜宾叙州联合县立中学。他学习勤奋,成绩很好。同年10月,因父亲去世,他中途辍学,但仍抓紧时间自学。1919年,他到成都,进入储才中学继续攻读。

五四运动时期,李硕勋受进步思想影响,投入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并当选为全校学生会代表,和广大学生发起抵制日货运动。在校期间,他痛感中国在帝国主义的走狗军阀统治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决定投笔从戎,为祖国独立、统一和强大而战。入学半年后,他毅然离开学校,参加川军第一师骑兵团。担任该团文书。

1921年春,李硕勋到四川省立第一中学读书。这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已在中国广泛传播。他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当选为四川省学生联合会出版组主任,并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独立了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团内骨干之一。同年8月,李硕勋因组织学生反对校长严某阻止学生进行革命活动,受到通缉,离别故乡,辗转到南京,靠亲友援助坚持自学。

1923年,李硕勋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学习,并与青年团组织联系,成为正式青年团员。1924年,李硕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分配他负责青年学生运动。1925年5月,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李硕勋在斗争中表现十分突出,特别是他出色的宣传鼓动才干,为大家所公认,被各校学生推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出席全国学联代表会,并被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是中国早期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1926年秋,李硕勋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在广州召开第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确定了这个时期中国学生运动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决定动员广大青年学生投入反帝反军阀斗争。在这个时期,李硕勋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发动和领导青年学生运动的任务,使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李硕勋按照党的指示,参加南昌起义,担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党委书记、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他协助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整编部队,驻守地方,保卫南昌。

为了加强党的工作,由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等组成前敌委员会,以朱德为领导人,率领第二十五师和潮汕退出来的部分南昌起义军,转移到福建等地战斗。

1928年4月,李硕勋被派到湖北工作。他刚到武汉,就被敌人跟踪。他机智地摆脱了敌人,又回到上海。不久,他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当时,由于上海总工会被反动派破坏,省委机关被敌人发现,他马上把省委秘书处转移到安全地方,还亲自四出转告干部隐藏到秘密地点。后来,敌人包围秘书处,翻箱倒柜大搜查,但毫无所获。

1928年夏秋之间,李硕勋到杭州,担任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年冬,他代理浙江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下,有些同志被捕了,他千方百计进行营救。有个别同志牺牲了,他通过一些未暴露身份的同志,给烈士家属以抚恤。发现了叛徒,他以最快速度转告各地下机关。个别同志思想动摇了,他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在广东、福建、江西边界艰苦战斗的事例,进行教育,开导这些同志要坚持革命气节,不要打退堂鼓,使这些同志重振革命精神,继续坚持斗争。

1929年,李硕勋重返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委书记。同年秋天,他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兼中共江苏省委军委书记、党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书记。10月,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江南省委,他任副书记。不久,他又任省军委书记。1931年1月17日,中共江南省委复为江苏省委,他仍任省军委书记。彭湃壮烈牺牲后,环境更加险恶。旧的省委机关不能作秘密据点了,他选择了一些新机关作为地下据点,建立地下革命武装,伺机出击,痛打反动头子、侦探、特务、叛徒和其他反动分子,以保卫白区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有时,他还召开会议,研究在城乡如何巩固地下据点,团结进步人士同敌人开展斗争。他多次在上海工作,对街道情况比较熟悉。凭着这个有利条件,他秘密来往于各个地下据点,部署大家抓住敌人薄弱环节,开展革命活动,以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的力量。

1931年5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李硕勋离开了上海到香港,准备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红七军政委。但是,由于近六年来,他披星戴月,过分劳累,身体患病,未能赶到红七军,只得逗留香港,延医诊治。病稍好转,就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那时,省委机关设在香港,他召集干部开会,研究当时广东东江和琼崖两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如何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会后,李硕勋决定到海南岛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赴琼。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与帝国主义侦探在香港互相勾结,透露了他赴海南的消息。8月中旬,他乘船到达海口,刚上岸就被敌人逮捕。狱中,他铮铮铁骨,宁死不屈,誓不出卖广东党组织和任何一个同志,充分表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就义前,他亲笔挥毫致书他的爱人赵君陶。遗书说:“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他长别。在南方,在前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1931年9月5日,李硕勋从容就义,时年仅28岁

人物评价

解放后朱德曾评价道:“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1999年李硕勋的俄语老师银俊民在接受朋友的一次拜访时,说:“李硕勋人品很好,是一个只想别人对很多事都不计较的人,一个敢于为正义事业抛弃自我的人。”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硕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后世纪念

朱德题词

李陶(即李硕勋同志),生于四川庆符,中国大革命时的共产党员。曾参加一九二七年的八一南昌起义,进兵东江。后奉党命调广东工作,赴琼崖策划游击战争,不幸为反革命当局捕杀。硕勋同志临死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他对革命的功绩永垂不朽!

李硕勋诞辰100周年

2003年在李硕勋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张学忠说:“李硕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革命风范长存于世,他的崇高精神永留人间,他的卓越才干和不朽功绩人民始终铭记。”2003年在李硕勋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书记李敦伯说:“李硕勋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革命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宜宾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