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团建设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文铭党史 人物篇|王会悟:蕙质兰心担道义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0-24 次浏览 背景颜色:

她是一名进步青年,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她是一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不畏艰险、拼尽全力,协助丈夫传播马列主义的真理,在战乱中护佑儿女成长;

她就是中共一大的“巾帼卫士”——王会悟,一个用智慧和力量为祖国奉献一生的奇女子。

 

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从浙江省湖州湖郡女塾(现湖州二中)学习英语结束后,前往上海寻求妇女独立解放的途径。经上海学生联合会介绍,被黄兴夫人徐宗汉安排到上海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在这里她结识了湖南人李达。当时的李达是中国留日学生总会代表,回国办事时与女界联合会有密切工作联系。1920年,李达和王会悟结为伉俪。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前,负责会议筹备工作的是李达。会议筹备中,李达遇到了两件事:一是会场安排,一是代表住处。他把这两件事交给了妻子王会悟去办理。

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在政务院从事法制工作。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病逝,享年 95 岁。

人物履历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当时叫做青镇)。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聪慧知性的王会悟是著名文学家茅盾(沈雁冰)的私塾同窗,按辈分排更是他的表姑。

20岁时,王会悟到湖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湖州湖郡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一边学习,一边勤工俭学。求学期间,她不断接触新思想、新文化,常常贪婪的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汲取知识,思考问题。

因为钦佩《新青年》的文章,王会悟曾经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陈独秀欣喜地回信:“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校了。

 

五四运动后,王会悟来到新思想、新人物荟萃的大上海,经茅盾介绍,以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徐宗汉的秘书身份,参加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工作。

跟着李达,王会悟学习更多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阅读了大量反映共产主义思想的书籍,思想进一步倾向革命。1921年,王会悟同刘少奇、柯庆施等人,一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第一批共青团员。

 

1921年前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和五四运动的风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建立,李达、王会悟夫妇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一起,积极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而奔走操劳。

 

1921年6月份,共产国际派来了马林、尼克尔斯基,积极筹备党的一大。陈独秀当时正在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职务,由于无法脱身,便指派李达负责具体筹备。王会悟牢记重托,颇费一番周折和思量,最终将会议地点选在了一大代表李汉俊胞兄李书诚的家中,一栋位于法租界望志路上的石库门房子。这里环境僻静,从环境、安全、出行等方面考虑,都是最好的选择。

一切准备就绪,1921年7月下旬,15名代表齐聚这里,出席了这次载入史册的历史性盛会。

 

7月31日,一大代表们乘火车赶赴嘉兴。王会悟提前租好了游船,一艘在当地称之为“单夹弄”的中号船。代表们依次登上游船,党的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就在船里接着举行。天上下着阵阵细雨,湖面上十分静谧,游船上不时传来留声机的歌声和洗麻将的声音,在声音的掩盖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就在会议代表的热烈讨论中诞生了。

王会悟静静的坐在船头,看到有其他船只靠近,就唱起家乡的歌声,机智地为代表打着掩护。这个场景,在2011年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建党伟业》中,有生动的体现。周迅扮演的王会悟,也从此被人们所熟知。那艘轻轻摇摆的画舫小船,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后来被命名为“红船”。而在“红船”在守望上的,就是王会悟,一个虽然没有列席一大,却全程参与了一大的女性。

 

 

1944年,王会悟在中共的帮助下抵达重庆,参加进步活动。1945年重庆谈判时,王会悟作为妇女代表参加了欢迎活动,毛主席在下榻处单独接见了她。

1949年,李达参加了湖南和平起义,重回党组织。中共中央迁入北京香山不久,毛主席派人专程将李达接到双清别墅,与他彻夜长谈,嘱咐他一定要把王会悟接来。当年5月下旬,王会悟北上与丈夫会合。

 

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新华社发文称:“她在党的一大筹备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人物评价

王会悟的一生未身居要职,只是默默地从事革命活动,开展教育、妇女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王会悟凭借良好的记忆,为中国共产党编写早期党史,提供大量口述资料,成为重要的党史知情人和见证者。

 

王会悟不计名利,甘守奉献,无私为党,不愧是“开天辟地一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