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文铭党史 人物篇|陈乔年:信念的坚守者
在上海,有一座36米高的巨大玻璃“金字塔”,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其中——龙华烈士纪念馆。馆内讲述着256位与上海紧密相关的“英雄壮歌”,在“信念的坚守”篇章中,有一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他以刚强的意志,如虹的浩气和共产党员的气节,留下绚烂的一笔,他就是陈乔年。
在纪念馆的西侧,陈乔年的墓静静地躺在龙华烈士陵园烈士墓区的月牙形坡地上。一方墓盒、一张黑白照片、一朵黄色雏菊,静静诉说着他的故事。
陈乔年,1902年生,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次子。长兄如父,陈乔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深受大哥陈延年的影响,生活简朴且意志刚强。1917年,兄弟俩凭借自己的努力双双考入震旦大学(今复旦大学)。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12月,陈乔年和陈延年一同赴法勤工俭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他们逐步抛弃了原来所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接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真理——马克思主义。1922年,经中共中央批准,陈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陈乔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精神。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不断牺牲。在龙华烈士纪念馆工作10年的陈列部负责人沈申甬说:“在国民党先后杀害陈延年与赵世炎的艰险环境中,陈乔年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跟随大哥的脚步来到上海。”在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期间,陈乔年积极协同当时的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王若飞开展工作,经过他们的努力,上海和江苏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恢复和发展。
“陈乔年对自己的信仰坚贞不屈,忠贞坚持的品质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沈申甬说,1928年,陈乔年被捕,关押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为了从陈乔年口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敌人使用了各种残酷的刑罚,他虽然被敌人打得体无完肤,但没有泄露一点党的机密。为了坚守革命理想,他不畏牺牲,当同志们难过地同陈乔年告别时,他却乐观地对大家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同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枫林桥畔被敌人枪杀,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6岁。
特殊贡献
作为北方区委的组织部长,陈乔年除和李大钊、赵世炎一起领导了北京历次重大斗争外,还为北方党的组织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组织建设的经验,因此,摆在陈乔年面前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他不怕困难,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勇于探索,终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严密党的组织工作,加强区委对北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准确掌握党的发展状况,他精心设计了各式统计表格,发给各级党组织使用;同时制定了组织工作制度,要求各级组织遵照执行。后来,中共中央向各地转发了他设计的表格,并推广了北方区委加强组织建设的经验。
墙外桃花
墙里血,
一般鲜艳
一般红。
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陈乔年在斗争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陈乔年就是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