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探碑观古、沧浪寻宝——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赴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作者: 尚雪 审核:冯涛 终审:贺智利 发布时间: 2024-05-31 次浏览 背景颜色:

5月30日上午,榆林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行在专业导师带领下,赴实践教学基地“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开展现场实践教学。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与研究,增强研究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进一步了解碑刻文献的价值,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收录的墓志总数达一百六十七方,时间跨度自西魏至明代,跨越多个历史阶段。这些墓志主要源自关中地区及陕北地区,其中朔方郡夏州统万城附近出土的有十八方,其余大部分则出自关中地区。墓志中涉及宗教人物的有五方,与异民族和外族人物相关的有四方。在亲属关系上,反映父子关系的墓志有两方,而反映夫妻关系的则多达八方。这些墓志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还展现了丰富的艺术魅力,有的体现了民族关系和丝路交往的历史面貌,有的则彰显了书法艺术之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采用汉语粟特语双语书刻,极为罕见,是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8BBE

镇馆之宝——《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中关于中原汉族士人的墓志,揭示了古代汉族社会的文化、历史与人物风貌。另一类则聚焦于古代少数民族及入华外族人的墓志与塔铭,这些墓志与陈寅恪先生提及的“塞表殊族”紧密相关,它们属于当代研究中西交通、西域学或丝绸之路的重要范畴。这些碑刻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专业导师从多个角度对碑刻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些墓志丰富了中外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录。如《大唐故安优婆姨塔铭并序》等墓志记录了入华粟特人及回纥人在唐代的生活与信仰,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这些墓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时期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以及这些交流对唐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些墓志也为我们研究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博物馆通过精心的布局和展示手段,将碑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生动地呈现出来。每一块碑刻都配有详细的解说展板,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碑刻的基本信息,还让我们对碑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手段,如视频等,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碑刻的魅力。

这也为研究生同学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文献和新的研究思路。同时,研究生们还就碑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共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同学们就如何提升碑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碑刻文化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碑刻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第二,继续挖掘与整理碑刻资源。对榆阳区现有的碑刻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继续完善碑刻数据库,为碑刻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三,推动跨界合作与创新。鼓励与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碑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价值的碑刻艺术作品。

E32B

统万城出土墓志

参观结束后,研究生们纷纷表示榆阳区碑刻博物馆的藏品丰富多样,每一块碑刻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通过参观这些碑刻,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代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智慧与才华。这些碑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榆阳区碑刻博物馆是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总之,通过这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之旅不仅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碑刻文化的平台,更激发了他们对碑刻文化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未来,研究生们将带着对碑刻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心,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